河北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,太行山东麓,环抱着一所黛瓦黄墙的山村学校——王二小希望小学。一大早,上庄乡中心小学的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,排着队过来参观。
迎面,“王二小希望小学”几个大字嵌在红砖砌成的拱形门廊上。透过拱门眺望,王二小的雕像静静伫立。少年身姿挺拔,戴着红领巾,正视前方,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。雕像后方,国旗高高飘扬,蓝天为幕,青山作衬,诉说着少年英雄的事迹。
“眼前的雕像正是抗日英雄王二小,牺牲时才13岁。”上庄乡中心小学校长白金声音低沉。静静地,师生们步入校园内的展室。王二小希望小学建于1997年,曾是一所村小。当最后一批孩子升学进入中心校,这里保留了幼教点,并改造成红色教育实践基地,设有纪念展室等。
“王二小在这片太行山里长大,日寇‘大扫荡’中,上山放牛的王二小被抓住,鬼子胁迫他带路。为保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群众,他将敌人带入伏击圈……”白金娓娓讲述着王二小的事迹。当听到“鬼子发现后,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”时,学生眼里泛起泪花。
墙上挂满了泛黄的照片和文字资料,展柜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军民生活用品: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、磨平了齿的木犁……孩子们“穿越”80多年时光,近距离接触王二小。
武器展区,摆放着老式步枪和土炮。“装上火药和铁砂就能打鬼子,八路军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打退了敌人。”白金轻抚玻璃。
英雄的故事不再是几句歌词,而是老物件里藏着的感人往事。张语嫣同学说:“王二小牺牲时,和我们差不多大,却非常勇敢。”
“不能让英雄的血白流!我们要好好学习,将来建设家乡。”赵梓轩同学说。
参观结束时,孩子们来到校园内的雕像旁,“王二小”的面前,又多了几捧鲜花。
【链接】王二小生于太行山区的农民家庭,因家中贫困,靠给别人放牛为生。王二小在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影响下,逐渐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,参加了儿童团,在反“扫荡”中英勇牺牲。后来,有感于那些为抗战付出生命的孩子们的事迹,创作者写下了《歌唱二小放牛郎》。1942年的元旦,歌曲经《晋察冀日报》发表,传遍晋察冀边区,又飞过敌人的封锁线流传到了其他解放区。
(本报记者吴丹、人民网记者李娜、李鉴、李根、严川吉雨统筹新媒体,相关短视频请关注人民网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)
更多报道:走进多地校园配资平台app下载,感受抗战小英雄精神传承——擦亮这些名字承载的荣光(深聚焦)
和业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